全国服务热线
0512-6883-0001
18016327626

晶间腐蚀的相关介绍

2020-07-27

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其他耐腐蚀合金中,当通过某种机理耗尽了腐蚀抑制元素(例如铬)的晶界(称为晶界损耗)时。在镍合金和奥氏体不锈钢中,为了提高耐蚀性而添加了铬,其作用机理是碳化铬在晶界处沉淀,导致在晶界附近形成贫铬区(此过程称为敏化)。最低需要约12%的铬以确保钝化,这种机制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超薄的不可见膜(称为钝化膜)。这种钝化膜可以保护金属免受腐蚀性环境的影响。钝化膜的自修复性能使钢不锈。选择性浸出通常涉及晶界耗尽机制。

这些区域还充当局部电偶,导致局部电偶腐蚀。当材料被加热到大约700°C的温度太长时间时,就会发生这种情况,通常发生在焊接或热处理不当的情况下。当这种材料的区域由于焊接而形成时,所产生的腐蚀称为焊接衰减。不锈钢可以针对此行为通过加入稳定钛,铌,或钽,其形式碳化钛,碳化铌和碳化钽优先于碳化铬,方法是降低钢中的碳含量,以及在焊接时也将填充金属的碳含量降低到0.02%以下,或者将整个零件加热到1000°C以上并在水中淬火,导致铬溶解晶粒中的碳化物,然后防止其沉淀。另一种可能性是保持焊接零件足够薄,以使冷却后金属散发的热量过快而使碳化铬沉淀。ASTM A923, ASTM A262,通常使用其他类似测试来确定不锈钢何时容易受到晶间腐蚀。这些测试需要使用化学腐蚀进行蚀刻,以揭示金属间颗粒的存在,有时还需要结合夏比V型缺口和其他机械测试。

另一种相关的晶间腐蚀称为刀线腐蚀(KLA)。刀刃侵蚀会影响由铌稳定的钢,例如347不锈钢。钛,铌及其碳化物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溶于钢中。在某些冷却方式下(取决于冷却速率),碳化铌不会析出,然后钢的行为就像不稳定的钢一样,形成碳化铬。这仅影响焊缝附近几毫米宽的薄区域,使其难以发现并提高腐蚀速度。当碳化铬溶解并形成碳化铌时,由此类钢制成的结构必须整体加热至约1065°C(1950°F)。该处理后的冷却速度并不重要,因为将形成碳化铬的碳变为碳化铌。

如果在富铝晶体之间存在作为阳极的材料层,则铝基合金可能会对晶间腐蚀敏感。高强度铝合金,特别是在挤压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高度加工时,可能会发生剥落腐蚀(冶金),腐蚀产物在扁平的细长晶粒之间积聚并分离,从而产生提拉或漂浮的效果,并经常传播从材料的边缘到整个结构。晶间腐蚀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,特别是对于铜含量高的合金。

其他种类的合金也可能会脱落。铜镍的灵敏度随其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。此类腐蚀的广义术语是层状腐蚀。合金铁易受层状腐蚀。当晶界中的铜含量耗尽时,铜基合金会变得敏感。各向异性合金的挤压或大量加工导致形成长而扁平的晶粒,特别容易发生晶间腐蚀。

由环境应力引起的晶间腐蚀称为应力腐蚀开裂。颗粒间腐蚀可以通过超声和涡流方法检测。


转载请注明精川材料检测地址:www.jctest.vip

《上一页 下一页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