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效分析与质量管理的关系
失效分析与检测(检验)
失效分析与检测、检验都是为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服务,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。相对来讲,检测、检验运用的更多。众所周知,产品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。真正的质量是产品本质特性,要靠设计、制造、管理等全面管理实现,不能靠检验提高。
检测、检验:是技术人员依靠专业设备,运用规范的方法,参照专业标准,评价质量符合性的工作。主要特点是标准的过程,不建议甚至不接受主观改变的思维和行动。即,检验的目的是质量评价而不是质量改善。存在的劣势是基本不承担推动变革的义务,动力不足。
失效分析:重在分析,是技术人员基于客观真实的检测、检查结果,充分运用基础科学知识、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失效原因综合分析与判断的过程。主要特点:基础是客观结果,核心是逻辑思维判断,终极目的是产品质量的改善,失效问题的预防。存在的优势:失效分析存在的意义就是推动变革。
由上文可见,失效分析的立足之本是设计改进的驱动力。在产品形成过程中,设计、材料、制造、检测相辅相成。但由于各部门自身利益的限制,很多企业产品的设计、工艺与检测各行其是,而能够有效串联各专业的失效分析工作显得更为重要,合理开展失效分析有利于协调各部门的认知和合作,共同促进产品质量提升。
基于以上特点分析,现有关于失效分析的观念应该更加明确:第一,失效分析≠检测、检验;第二,失效分析不应设定固定的时间表;第三,失效分析不宜提出过于明确的预期结果。
失效分析与质量管理
失效分析服务于质量,但受众是所有技术与管理人员,如何能够让失效分析成果效益最大化,是质量管理中对失效分析定位的重要依据。前面已述及,失效分析工作需要多种资源的支撑、各种专业和部门的协作。同时,分析过程需要与各层次人员讨论,分析结果也需向各级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反馈,并参与后期预防措施的制定。因此,需要建立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框架,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。当前,企业中失效分析机构的设立还没有清晰的定位,大多数因从业者多为理化人员而设置在理化部门,但参照国内外发展较好机构设置来看,图6是失效分析机构在质量系统中较为合理的设置。
质量管理部门应该给与失效分析理想的工作环境,因为良好的环境是保持长期客观的土壤,失效分析需要的环境一般包括:
①知情权:了解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;失效背景、最终定位、问题处理……
②话语权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!说的不一定都对,但想到的问题一定要说,让说者没有顾虑。
③技术能力:参与失效分析技术研究、学习交流。利用失效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技术资源。
④独立性:失效分析的基石是客观、公正;受制于人,难求客观,更妄谈公正。
⑤政策:失效分析的意义和贡献大多是隐形的,合理的评价、客观的认可、政策的支持是独立性之外维护工作客观性的另一基石。
总之,要想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失效分析机构,做到义务明确、权利清楚、奖励合理是前提。而一个理想的失效分析结构则应具备:有客观描述现象、分析问题的义务;有客观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义务;有独立行使调查并获得配合的权力;排故过程中有资源调用的优先权;有产品失效排故全过程的知情权;有产品质量数据分析与管理建议权;有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的义务和权力;独立的人员、机构和管理机制;有单独的条件建设、考核评价以及奖励机制。
3 结语 失效分析工作作为可靠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对产品质量可靠性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,其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,特别是在产品或装备全寿命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不仅仅是解决存在的失效问题,更是需实现产品或装备的失效预防与预测。只有正确认识失效分析工作自身的特点,认清其在质量管理中的位置,处理好与其他专业和部门的关系,充分保障失效分析人员的权益,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失效分析工作应有的效能,促进产品质量乃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。通过失效分析从业者和质量管理者的共同努力,失效分析专业必然得到更多发展,失效分析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,进而推动产品可靠性整体水平的提升。